佛陀的启示禅语(三)(20句)
1、根据大乘佛教哲学,识蕴分心、意、识三义。『16字』
2、佛先赞叹禅定之乐,后接著说这些喜乐是无常、苦、变易不居的。『25字』
3、真正的佛教徒,是个最开心不过的人。他既无畏怖,也没有烦愁。『25字』
4、第三种由因缘和合生起的苦,却是第一圣谛中最重要、最具哲理的一面。『29字』
5、在佛陀的教法中,四圣谛可算是其中的心要了;四圣谛是:苦谛、集谛、灭谛、道谛。『31字』
佛陀的启示禅语(三)
6、佛教最反对愁惨、苦恼、悔罪、郁闷等心理状态,认为这些都是体证真理的障碍。『31字』
7、佛曾经毫不含糊地宣称识蕴是依色、受、想、行四蕴而生起,不能离此四蕴而独存。『32字』
8、根据佛教哲学,所谓“众生”、“个人”及“我”,只是经常在变动著的物质与精神力量或能力的综合。『36字』
9、根据佛教哲学,世间并无永恒不变而与物质对立的精神,可以被视为“自我”、“灵魂”或“个我”者。『36字』
10、佛说:凡是真正见到苦的,也必见到苦的生起,也必见到苦的止息,也必见到导致苦的止息之道。『38字』
佛陀的启示禅语(三)
11、“苦”的观念可从三方面去审察:一般苦难的苦;由变易而生的苦;由因缘和合(条件具备)而生起的苦。『39字』
12、佛教艺术和建筑,佛教的寺院,从来不曾予人以阴森苦恼的印象,只有产生宁静安详的喜悦气氛。『39字』
13、佛说世间有苦难,并不是否认人生有乐趣。相反的,他承认居士和比丘都可以有各种物质和精神的乐趣。『42字』
14、在佛教的绘画与塑像里,佛的容颜,永远是快乐、宁静、满足而慈悲的,决看不到有一丝受难或痛苦的痕迹。『42字』
15、佛说“火每从所烧的燃料得名,因木柴而燃烧的火叫做柴火,因稻草而燃烧的火叫做稻草火。所以,识也是从使它生起的因缘得名。”『52字』
佛陀的启示禅语(三)
16、要想完全而客观地去了解人生,不可不计及生活中的乐趣、痛苦忧伤,以及从两者得解脱的三个不同方面。只有这样,才可能得到真正的解脱。『57字』
17、佛说:“如果能客观地了知欲乐的享受为享受、它们的不如意为不如意、从欲乐得解脱为解脱,他们就可能确实而完全地了解感官享受的欲求。”『57字』
18、生活中快乐的感觉和快乐的境遇,是无常的、不永恒的、迟早要改变的。它改变的时候,就产生了痛苦、苦恼、不乐;这种变迁都包括在变易的苦中。『57字』
19、人生的各种苦难,如生、老、病、死、冤憎会、爱别离、求不得、忧、悲、哀伤……凡此种种身心苦楚,为世人所公认苦难或痛苦者,都包括在一般苦难的苦中。『58字』
20、佛是真实而客观的,他说一个人对人生欲乐的享受,有三件事必须了了分明:欲乐的对象与欲乐的享受;欲乐的恶果、危险、以及其它不如意处;从欲乐得解脱。『63字』
佛陀的启示禅语(三)
以上是为大家整理的“佛陀的启示禅语三(20句)”,转载请注明:https://www.pp-health.com/juzi/61546.html。